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王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李宜仁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20:46:58  浏览:957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王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案情:
被告人王某,男,27岁, 与被害人王某喜结婚后夫妻感情一直很好,并有一个一岁半的小孩,但近来刘某常因事外出,王某便怀疑其有外遇。刘又以接母亲来住为由离家,至次日下午才返回家中。当王某得知妻于没有去按其母亲时,便质问刘去了何处。见刘某说谎,王莱一怒之下,挥赶右手朝刘某的左脸猛击一掌,刘某立即半弯着腰喘粗气,王某见状认为妻子耍赖,便朝刘某腹部,腿上各踢了一下;然后下楼叫母亲和姐姐去劝说刘某。王某的家人见刘某精神状态不好,便急进医院,刘某在途中死亡,经法医鉴定,刘某系因外力作用,造成颅内出血死亡。
分皮意见:
在对镇案的处理上,出现了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王某的行为应定故意伤害致死罪,理由是:1、被告人王某用力猛击一掌,主观上有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2、被告人王某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刘某死亡的严重后果。3、被告人王某对刘某的死亡结果是过失造成的。
第二种意见认为本案刘某死亡属意外事件,王某不应负刑事贵任,理由是行为人的主现状况和发生损害结果当时的客观情况,被告人王某不具有能够预见的条件和能力,损害结果的发生完全出乎行为人的意料之外。
第三种意见认为王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理由是:
一、被告人王某的行为不构成故意伤害致死晕按照刑法规定,所谓故意伤害致死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伤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伤害结果的发生,但结果却出乎意料的(即过失)造成他人死亡。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属于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也就是说,故意伤害致死的构成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行为人主观上有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造成了他人死亡的结果。就本案而言,考察被告人王某‘的行为的主观故意内容是正确定性的关健,即王某是否具有伤害刘某的身体健康的故意,是否明知会造成伤害刘某身体健康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显然,从王某的一系列行为看,他不具有伤害刘某身体健康的思想基础,他俩人感情一直很好,他不想伤害刘某的身体健康。他打了刘某一巴掌后见刘某弯腰喘气的样子并不认为其受到伤害,而是认为其在“耍赖”,要母亲和姐姐去劝说。可见王某并不想伤害刘某。在此我们还必须把握故意伤害与一般殴打行为的界限,故意伤害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表现为对人体组织完整性的破坏和对人体器官机能的损害,而一般的殴打行为,通常只能造成人体暂时性的疼痛,或神经轻微刺激,并不伤及他人身体健康。故本案中王某在主观上没有伤害刘某身体健康的故意,而只是希望造成刘某身体暂时性的疼痛,其行为属一般的殴打行为,虽然造成了刘某的死亡后果,但并不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
二、被告人王某的行为不属意外事件。意外事件,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实施某一行为在客观上导致了他人死亡的结果,但其既不是出于故意,也不存在主观上的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即行为人对他人死亡的结果主观上没有过错,故不承担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从本来看,虽然被告人王某对刘某死亡结果的发生完全出乎意料之外,但其主观上存在过错,客观上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故应承担刑事责任。
三、被告人王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由于过失致他人死亡的行为,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的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直接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主观方面是过失,表现为行为人对于是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或疏忽大意的过失。所谓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本案中被告人王某就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而致他人死亡的。虽然王某对造成刘某死亡既不希望,也不是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但他负有应当预见的义务;由于疏患大意没有预见到以致发生死亡的结果。虽然其身体的动作(即打一巴掌)是故意而为,但并不能改交犯罪的过失性质。被告人王某在击打刘某一巴掌时,他就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刘某死亡的结果,但伯在盛怒之下,没有思考,而疏忽大意地造成了刘某死亡的结果,符合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犯罪特征,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因此,本案被告人王某的行为不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也不是意外事件,而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作者:上高县检察院 李宜仁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海南省高等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海南省教育厅


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海南省高等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琼教高〔2006〕13号


各高等学校:

《海南省高等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办法(试行)》已经省教育厅厅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施行。



二○○六年二月十五日


海南省高等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高等学校学生申诉行为,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部长令第21号)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申诉,是指学生对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作出的涉及本人在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方面的复查决定不服,向省高等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和要求。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高等学校在籍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

第四条 学生应坚持严肃、认真、诚实的原则提出申诉;省高等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坚持公开、公正、实事求是和有错必纠的原则处理学生的申诉。


第二章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第五条 成立省高等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申诉处理委员会),并设立省申诉处理委员会办公室,受理高等学校学生的申诉。

第六条 省申诉处理委员会由5至7人组成。委员由省教育厅分管领导、高等教育处、政策法规处、省教育工委办公室、省考试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省申诉处理委员会办公室挂靠在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


第三章 申诉的受理

第七条 学生对学校作出的涉及本人权益的下列决定有异议,经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申诉,对申诉复查决定仍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省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一)对学生本人作出的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的决定;

(二)对学生本人作出的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纪律处分决定。
第八条 学生提出书面申诉时,应当向省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供以下材料:

(一)申诉书。写明申诉人、被申诉人的基本情况。详细陈述申诉理由和申诉请求;

(二)学校对申诉人作出的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纪律处分决定的复印件和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复查决定书的复印件。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申诉处理委员会可以不予受理:

(一)申诉人不具备申诉资格的;

(二)申诉事项不属于学生申诉处理范围的;


(三)超过申诉期限的;

(四)未经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审理的;

(五)已经向省申诉处理委员会申诉并由省申诉处理委员会作出处理答复的;

(六)已经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受理的。

第十条 申诉处理委员会办公室经过审查申诉材料,根据不同情况,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如下处理:

(一)对于符合申诉条件的,决定受理,签发受理通知书,并通知申诉人;

(二)对于不符合申诉条件或超过规定期限的,不予受理,签发不予受理决定书,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并通知申诉人;

(三)对于被申诉人不明确、申诉请求不明确或者提供的申诉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告知申诉人需补正的内容、有关材料及期限。

第四章 申诉的处理

第十一条 省申诉处理委员会处理学生的申诉,应当对申诉所涉及的事项进行必要的查询或调查,并提出具体处理意见。

第十二条 申诉处理委员会办公室对于决定受理的申诉,成立申诉处理工作小组具体处理,申诉处理工作小组一般由3人组成。

申诉处理委员会办公室自收到申诉人的书面申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申诉书副本送达被申诉学校。被申诉学校应当自收到申诉书副本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处理决定的证据、法规、章程等依据以及其他有关材料。

第十三条 申诉处理工作小组处理学生申诉一般采取书面审查方式进行,必要时经申诉处理委员会办公室安排可到被申诉学校听取双方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意见和进行取证,被申诉学校应当给予协助。

第十四条 申诉处理工作小组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对学校的处理决定及复查所认定的事实、适用的依据和处理的程序等进行审查,并在成立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按照下列规定向申诉处理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处理意见:

(一)学校处理决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的,决定维持;

(二)学校处理决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责成学校变更或撤销决定:

1、违规事实认定不清、证据不足的;

2、适用依据错误的;

3、违反规定程序的。

第十五条 申诉处理工作小组的处理意见应当按照多数组成人员的意见作出,少数组成人员的不同意见应当记入笔录。申诉处理工作小组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处理意见应当按照组长的意见作出。申诉处理工作小组的处理意见应当写明申诉请求、争议事实、处理依据和理由、处理结果和日期。处理意见由申诉处理工作小组组成人员签名。

第十六条 省申诉处理委员会对申诉处理工作小组的处理意见进行研究,在收到申诉人书面申诉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形成申诉处理决定书。

第十七条 申诉处理委员会办公室应及时将申诉处理决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送达可采取当事人签收或按通讯地址邮寄的方式。决定书送达之日起生效。

第十八条 在省申诉处理委员会未作出答复前,学生可以撤回申诉。要求撤回申诉的,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省申诉处理委员会在接到关于撤回申诉的申请书后,可以停止审查工作。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起施行。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信寻呼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子公司资金账簿征收印花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信寻呼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子公司资金账簿征收印花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1999]685号

1999-10-19国家税务总局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电信自1998年开始进行改革和资产重组。对从中国电信中分立出来的国信寻呼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资金账簿如何征收印花税的问题,经研究,现明确如下:
  一、按照有关规定,纳税人新设立的资金账簿在启用时应计税贴花。鉴于中国电信重组是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转换企业机制,促进中国电信发展的重大举措,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现决定,对国信寻呼有限责任公司及各子公司在分立前已贴花资金免征印花税,其他资金按有关规定贴花。
  二、上述免税资金在分立过程中经评估发生的资产增值部分应按有关规定贴花。
  三、国信寻呼有限责任公司及各子公司今后每年新增加的资金按有关规定继续贴花。
  四、本通知自1999年11月1日起执行。此前,第一条规定免税的资金已缴纳印花税的,不予抵退。